《地上的云朵》: 在“画中”生活劳动的新疆人家


继迷你剧《我的阿勒泰》热播引热议之后,又一部新疆题材纪录电影《地上的云朵》近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进行展映,再次让观众领略到新疆的自然风光和当地干部群众的真诚与热情。如果说前者借助青年作家李文秀的“外在主观视角”,将大美新疆呈现为现代人的“诗与远方”的话,那么后者则是用一种“内在客观视角”,试图记录普通家庭的生活劳动日常。两部作品共同构成了对新疆的立体叙述,也构成了“今日新疆”的时代表达。


《地上的云朵》选取了新疆南部阿瓦提县两个家庭作为记录对象:六口人的维吾尔族艾尔肯一家和三口人的汉族赵强一家都是当地的普通棉农,影片的故事从棉花即将进入收获季的夏天开始讲起。艾尔肯一家,需要用人工采摘40亩长绒棉,用机械采摘60亩陆地棉。家中女儿即将去大城市上大学,两代人都希望棉花收成能支撑家庭生活的需要。赵强一家孩子小、生活压力大,夫妻二人辛勤种植了200亩棉花,希望一年的收成能给他们未来的生活带来改善。影片用交叉剪辑的方式细致记录了这两个家庭筹划、安排和进行棉花采摘的全过程,以及共同面临的人力、价格等现实问题。艾尔肯一家尽力而为,但也随遇而安;而赵强和他的妻子管小燕尝试各种方法,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对这两个普通家庭的棉花种植和采摘过程的记录,呈现了新疆各民族劳动者和而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


为了强化真实感,该纪录片拒绝采用任何明显的采访手段,尽量减少摄影机记录行为对常态生活的干预和影响。影片将镜头隐藏在他们的生活空间里,比如家里、院落里、地里,还有婚礼、家宴、市场等外部空间,尽可能捕捉记录对象自然而然的现场反应,以细节真实赋予作品立体丰富的质感。


真实记录的关键,往往在于对那些有意味细节的发现,在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表现社会,形成一种整体的真实观。作品里既有观众所熟悉的“舌尖上的新疆”,让观众看到艾尔肯家制作传统食品馕的细致过程,看到新疆烤肉的新鲜出炉;也有新疆人独特的生活场景,让观众了解了他们在婚礼、家宴上载歌载舞、自然松弛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观众可以看到多民族文化在新疆的自然交融。其中一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艾尔肯一家在棉花地劳动时接力唱歌,既唱传统的新疆民歌,也唱当代的流行歌曲。这既体现了老一代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彰显了热娜等新一代对未来的憧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在音乐的旋律中得到充分表达。而赵强一家的劳动生活和市场交易过程,以及他们与不同民族劳动者的劳动致富经历,也将当地多民族共同生活、相互依存的现实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虽然影片这种自然主义的创作倾向,多少影响到了对事件的完整性呈现和典型性强化,但也体现了一种更加难得的细节真实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影片以两家人完成采摘后播种新一季棉花作为结束,这似乎是普通劳动者日常生活循环往复的象征,也是影片对非戏剧化、非虚构化美学的再度强化。特别是当赵强手牵着儿子,在那片“希望的田野”上走向远方的时候说:“牵着手,一直往前走,我们就能走到太阳面前。”这段话是对新疆各族普通劳动者向往美好生活的诗意表达。云朵与大地、现实与梦想就这样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地上的云朵》中从容展开的新疆棉场景、新疆人群像和新疆面貌,实现了一种和谐真诚的传播沟通,相信它能够为国内外观众带来一种新的感知,并对大美新疆形成一种新的认知。


 分享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主题颜色

    • 橘色
    • 绿色
    • 蓝色
    • 粉色
    • 红色
    • 金色
  • 扫码用手机访问

© 2024 www.3gv8.com  E-Mail:cointvb@gmail.com  

观看记录